东方国宾:缓酌处暑酒,醉看人间秋
暑余天色改,秋日景初微。“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一至,万物如同一坛正在启封的美酒,氤氲着一场穗丰酒浓的盛宴。酒与节气向来相拥相生,处暑之日的习俗也与传统酒文化缘分匪浅。无论是农家劳作祈愿丰收,还是文人雅士出游迎秋,亦或是人们于秋季的润燥养生之道,都与酒有关。气收禾黍熟,祭社迎大秋暑尽秋来,几场大雨过后,粮食丰收的日子也渐近了。为求丰收,农家常常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每逢处暑前后,农民都会将旗幡插到田地中央,并将准备好的供品洒进土里,表达对土地神的感恩。他们还会备上醇酒,拿上宰杀好的家禽去土地庙祭拜。还有的人会将五色纸剪成碎条,将其缠绕在谷穗上。传说,这样可避免粮食被天灾祸害,丰收之日可得大收。虽然祭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共同的心愿。羽殇随波流,灯酒寄祈愿放河灯也是处暑前后各地盛行的一种习俗,河灯也叫“荷花灯”,古人们会用各色彩纸制成船型物,并在底座放上灯盏和蜡烛,将河灯放于水面漂浮,让河流将自己的哀思带给逝去的亲人。文人雅士的放河灯之俗则别具一格,他们喜欢在灯盏上摆上酒杯,点燃蜡烛,将曲觞流杯演变为灯酒逐波。随后,他们还会许下心愿,或是祈愿子孙幸福安康,或是保佑有情人终成眷属,亦或是希望国家永兴,富强昌盛。河水潋滟,灯盏隐现,一盏盏带着酒香的河灯随波逐流,捎去这些美好的祝愿。离离暑云散,把酒踏清秋古人独爱处暑之日出游,沽酒一壶,消愁遣兴。清代《燕京岁时记》就记载了这样一幅处暑胜景:“提壶携磕,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宋代词人晏殊也对酌酒迎秋情有独钟,写下了“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的诗句。处暑前后,太阳光会受气流影响,射入不同高度、介质的云朵,从而产生不同色泽的散射光,云朵的形态也变化万千,絮状、羽毛状、马尾状、团簇状……空旷的天空霎时变得趣味盎然,美不胜收。因此,民间也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人们常常在处暑之日备好美酒,携家眷亲友畅游秋景,欣赏形态各异的云朵。时至处暑,虽早晚天凉气爽,但中午时分仍酷暑难耐,冷热交替,要格外注重养生。《本草纲目》有云,“酒,天之美禄也,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因此,秋燥渐近,少量饮用白酒,可消除神经疲劳,放松身心。暑尽千般样,蝉鸣秋正荣。暑去秋来,不妨倒上一杯好酒,伴着酒香听鸟鸣蝉声,嗅五谷芬芳,看余霞成绮,细细勾画属于秋季的限定景色。处暑且尝秋韵,斟杯东方国宾。
2022-08-23查看详情 >>东方国宾酒业 | 一分钟读懂中国酒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酒是大自然的恩赐,这种散发着浓郁芬芳的神奇液体,注定是要深刻地融入人类发展的历史中。那么在中国,酒是何时开始起源的呢?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人类在森林和岩洞、石洼中发现一些含有糖分的野果在腐烂后,并通过附在果皮上的酵母菌,自然发酵成含有酒精的液体,这些液体非常芬芳,美味。于是,人类开始模仿大自然的杰作,于是用水果和动物的乳汁通过自然发酵成酒,这就是最开始的果酒和乳酒。公元前2800-公元前2300年,我们通过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址,发掘了不少陶罐、瓮、盂、碗、杯……等器具以及种类繁多的酒杯,这证明当时酿酒已进入盛行时期。到了殷商时代,人们已经学会了用曲酿酒,中国成为了世界上记录最早以曲酿酒的国家。在周朝著作《书经·说命篇》就有记载“若作酒醴,尔惟曲蘖”。南北朝时期,古人制曲已达到极高的水准:北魏《齐民要术》中记载了足足12种制曲方法,包括神曲五种、笨渠三种、白醪曲、女曲、黄衣曲、黄蒸曲各一种,至今人们酿造高粱酒仍在沿用古时的制曲技艺。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碰撞频繁,蒸馏技术开始在中国普及并在明朝时期得到推广。根据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的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始”。古代蒸馏酒采用天锅的蒸馏器来完成,在基座下烧柴火蒸煮酒母,含有酒精的气体上升,遇到冷水冷却,凝固成液体流出,这就成了蒸馏酒,俗称“烧酒”。清朝中叶后,由于战乱不止,粮食减产,为了缓解粮食压力,政府开始提倡使用高粱作为酿酒原料。此时,北方烧酒得以迅猛发展,烧锅遍及北方各省,社会饮酒习惯也逐渐向烧酒全面倾斜,烈性酒开始成为中国白酒最重要的主角。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爱酒?“酒为百礼之首,非酒无以成礼。”古人以酒行礼,用于祭祀,沟通天人。《周礼》记载:周天子的祭祀对象囊括:先王先烈、昊天上帝、日月星辰、司中司命、风伯雨师、社稷五祀五岳等等,祭祀方式多种多样,唯独酒祭不变。酒能传情达意,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中国人开心时喝酒,不开心时饮酒消愁,独处时候自斟自饮,团聚时刻把盏言欢。如果没有酒,中国文化艺术将黯然失色;如果没有酒,就没有草圣张旭借酒发狂,以头发蘸墨挥毫狂草;如果没有酒,就没有王羲之的曲水流觞,借酒助兴留下罕世瑰宝《兰亭集序》。中国人的大事,从未与酒远离。每一个中国人,一生都与酒纠缠。从出生、满月、周岁到生日、寿诞;从升学、毕业、就业到结婚、高升;从春节、元宵、端午到中秋、重阳、除夕;但逢大事,每逢佳节,必有一瓶醉人的好酒。好酒当属东方国宾酱酒。每一瓶东方国宾酱酒都是在经历一年的生产周期后,还继续坚持5年的生态窖藏才被送到消费者手上。5年的窖藏沉淀,空气中的氧气及茅台镇特有的微生物进入坛内,与酒产生“微氧循环”,让酒体发生氧化和酯化等多种物理、化学反应,让东方国宾酱酒辛辣味减少,酱香突出,陈香明显,香气更加优雅纯正。5年的窖藏沉淀,让东方国宾酱酒中的乙醇分子和水分子排列得更加紧密,增加彼此之间的束缚力,并且酒中其他香味物质分子也会产生缔合作用,为此每一滴东方国宾酱酒酒体丰满,口感醇厚顺滑,甘甜柔和,回味悠长,空杯留香。
2022-08-19查看详情 >>“酒中八仙”是何方神圣?哪位酒仙的酒量最好?
唐朝时,社会风气开化,饮酒赋诗之乐蔚然成风。“酒中八仙”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诗酒团体,在崇尚浪漫和文学的年代,他们个个擅诗文,好饮酒,时常小聚在一起饮酒斗诗。在一定程度上,“酒中八仙”也见证了唐朝兴盛一时的酒文化,是那段光辉岁月的缩影。那么,这些叱咤长安,风流一时的“酒仙”都是谁呢?四明狂客贺知章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杜甫说他醉酒之后,骑在马上就像乘船一般摇摇晃晃,醉到极致的时候还曾跌落井中,竟直接在井底睡着了。虽然这大概是夸张的手法,但也不难窥见贺知章性情旷达的个性。 贺知章和李白也有一段故事,据说他有一次请李白喝酒,结果一摸腰包才发现忘了带钱。但这也丝毫影响不到这两位“酒鬼”的兴致,贺知章干脆解下自己的金龟作酒钱,两人畅饮一番才离去了。汝阳王李琎 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据说他酒不离身,而且酒量非常人能及。但凡有人来王府做客,他就要拉着对方陪他痛饮,不分昼夜,直到把客人喝得酩酊大醉才肯罢休。他好酒的程度都不能用“嗜酒如命”来形容,即使是去见皇上也要先喝个尽兴,饮酒三斗才去面朝。估计也就是仗着唐玄宗疼爱他,不然哪还有命喝酒。衔杯乐圣李适之 李适之曾任左丞相,因受奸臣算计而辞官,他自称是为了想摆脱政事,衔杯豪饮才退位让贤。史料记载,李适之常在家中设酒局,邀请一众酒友前来饮欢,即使第二天要上殿奏事、签阅文件他也丝毫不担心,因为他酒量了得,喝起酒来简直就如同海里的巨鲸吸纳百川之水一样,根本不用担心他会喝醉。玉树临风崔宗之 杜甫是这样描述崔宗之的:“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崔宗之是个俊美少年,英俊潇洒,高举酒杯的样子如同玉树临风摇曳,成语玉树临风就出自于此。 据说,崔宗之性情高傲不羁,酒酣之时,如若看到庸俗之人,无论对方是否是当朝权贵,皆以白眼视之,从不趋炎附势。这么一想,崔宗之真颇有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意味,只可惜不能亲眼目睹啊!开元进士苏晋 史料记载,苏晋自小聪慧,能著诗文,而且推崇佛法。但令人惊讶的是,他虽长斋拜佛,却唯独不会戒酒。在他看来,心中知佛便是佛,而酒乃心外之物,两者原无干涉。他我行我素,不被世俗眼光所囿,想必醉酒之后心中必有另一番天地。对酒当歌李白 在李白一千多首诗词中,几乎三分之一都与喝酒有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 有一次,李白去历阳县,县丞设下酒宴招待他。李白一边举杯一边夸赞历阳县的山美、水美、酒也美,但美中不足就是人不美,因为没人能陪他喝酒。于是他发挥自己的文字功底,硬是写了首诗来激将县丞,嘲笑他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可喝起酒来却毫不痛快,徒有虚名。这损人的功夫,肚子里没点儿墨水还真不行。书法大家张旭 唐代有“三绝”,即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张旭以草书闻名,人称草圣,称他的作品为“狂草”。 他不拘小节,饮酒三杯之后就会趁着酒兴挥毫泼墨,其书法风格恰如云烟之泻于纸张,自如飘逸。据说他还曾在王公贵戚面前脱帽露顶,用头发沾墨来书写草书,被传作一段佳话。布衣平民焦遂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焦遂是“八仙”之中唯一一位平民,虽为布衣,但却才华出众,饮酒五斗之后便有了兴致,常常于酒席之间高谈阔论,语惊四座。能与其余七位并称为“八仙”,想必也不是普通人物,如果出身贵族,应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关于他们的故事,可从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窥见一二,他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将这八位酒仙的故事融进了这首诗当中。虽然篇幅不长,但也不难感受他们饮酒之时的豪放与风流。虽然那辉煌的盛唐已经湮没在了历史长河中,但诗酒江湖却穿过了无尽纷扰,在沉静岁月中留存。既留不住似水光阴,就莫再辜负年华,饮一杯今时佳酿,以流年下酒,让岁月成诗。
2022-08-17查看详情 >>东方国宾酒业 | 一文看懂,为何是高粱成就了中国白酒?
在我国,有一种神奇的农作物:人们曾歌颂它、赞美它,它曾是人类祖辈赖以生存的生命基础;也曾轻视它,嫌弃它,认为它口感不好、味道苦涩,不配作为主食孕育生命。它就是——高粱。高粱的发源史,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那高粱到底起源于何地,于何时开始于人类产生纠缠的呢?据现存可考的资料,高粱的真正身世乃是来自东非的古埃塞俄比亚。距今5000年前,古埃塞俄比亚人驯化了这种耐热、耐旱的作物。高粱得到驯化之后,随即沿东西两个方向迅速扩散。距今2800年前,高粱东扩,随着阿拉伯商人船队,从东非区域沿海路到达印度;距今950年前,再从印度传进中国。高粱的发源地,如图上红色所标作为外来物种高粱到底是如何上位的呢?在古代,高粱因籽粒里面含有单宁和花青素,导致天生口感酸涩难咽;所以相对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来说,更多是被当作经济作物来看待,是一种被轻视的粮食。辽金元时期,少数名族与中原文化碰撞频繁。蒸馏技术开始在中国普及,高粱终于迎来价值最大化的契机。因为它能蒸馏出最好的烈性酒,中国人称之为烧酒。明代以后,当时朝廷为了治理水患,利用高粱的极强适应能力和耐贫瘠的能力,下令农民广种高粱,以其桔杆加固河堤,剩余的高粱籽除做民食及牲口饲料外,则用于酿酒。自此,高粱得以在我国开始广泛地种植,发展至今日,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高粱区域种植面积占全国高粱面积高达85%-90%。由于我国南北气候,降水等环境因素差别很大,所以高粱在我国南北呈现出不同的品种属性。南方高粱多为糯型高粱,是酿酒的优质原料;北方高粱多为梗型高粱,以食用和饲用为主。高粱如何逆袭,造就“天下美酒出高粱”?在清朝中期以前,中国主流的酒种还属南方黄酒,主要是以糯米,大米为原料酿制的酒。南方以黄酒为主,米酒为辅;北方则以黄酒为主,烧酒为辅。而到清朝中叶后,由于战乱不止,粮食减产,糯米,大米属于主流粮食,为了缓解粮食压力,政府开始提倡使用不是属于主流粮食的高粱作为酿酒原料。所以以高粱为原料的北方烧酒迅猛发展,烧锅遍及北方各省,社会饮酒习惯也逐渐向烧酒全面倾斜,自此也开启了高粱为主要酿酒原粮的霸主时代。高粱为何如此适合酿酒?现代研究发现,高粱粒中除含有酿酒所需的大量淀粉,适量蛋白质以及矿物质外。最重要的是,含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单宁。适量的单宁,对发酵过程中的有害微生物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提高出酒率。而单宁产生的丁香酸和丁香醛等香味物质又赋予了白酒的特有的芬芳。淀粉含量高、蛋白质、脂肪含量低、食用适口性差这些典型特点,注定了高粱的命运,那就是——为中国白酒而生。中国十二大香型白酒当中,除米香、特香、豉香型酒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浓香、清香、酱香、凤香、芝麻香、药香、兼香、馥郁香、老白干香均以高粱为主要原料。几乎可以说,高粱已经成为了中国美酒的灵魂。东方国宾酱香酒为了酿造好酱酒,从源头严格抓起,酿酒原粮特别甄用茅台镇特有的红樱籽糯高粱。红缨子糯高粱不同于北方的普通高粱,红缨子糯高粱颗粒坚实饱满,皮厚结实,只有它才能经得起正宗坤沙酒的“12987”传统酿造工艺,需要经过两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发酵,期间还要经过多次“回沙”和翻烤工艺,可以说天生是为酿酒而生的。另外红缨子糯高粱富含1.68%的单宁和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0%以上,能抑制发酵过程中有害微生物的产生,并形成特殊的芳香化合物和多酚类物质等,从而赋予东方国宾酱酒特殊的香味。每一滴东方国宾酱酒都是酒体醇厚,酱香突出,陈香明显,幽雅馥香,回味甘甜,是正宗优质的大曲坤沙酱香酒。
2022-08-12查看详情 >>东方国宾:酱酒的高温大曲是如何炼成的?
大曲是酱酒的调味之魂,从一粒小麦到一块酒曲,粮食的千般变化成就了美酒的不同风味。正宗的大曲坤沙酱酒最讲究工艺的考究,小小的细微变化都能改变白酒的味道,最具标志性的就是高温制曲。如何制曲? 制曲的整体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精选小麦、粉碎拌曲、踩制成型、入仓堆积、仓内发酵、高温培养、拆曲入库、磨粉待用。整套完整的工序都必须采用人工制曲法,尤其是踩曲这个环节。一块上好的曲胚必须在13到14厘米之间,呈四边紧、中间松的龟背形状,表面光滑,没有裂纹,没有干粉。这种形状的酒曲有利于好氧微生物与空气进行交流,促进生长和繁殖。另外,在摊凉过程中,这种曲块的“收汗”效果好,且不易松散。而机器制成的曲块过于紧实,堵住了微生物的活动空间,影响发酵的效果。 在东方国宾的曲坯仓库里,一排排曲块横竖摆放着。当曲芯的温度达60℃以上时,工人们就会进行第一次翻曲,一周后再重复翻曲。两次翻仓,可以调解曲坯的温度和湿度,促进微生物繁殖,让曲坯充分地进行发酵。高温工艺对酒曲的影响 酱酒的香气非常丰富,包括粮香、窖香、焦香、糊香、花香、果香、蜜香、醇香等风味,而高温制曲就是为了获得醇类、酯类、酸类、醛酮类化合物等生香物质,促进酱酒更好地产香。加速生化反应:在高温的环境下,曲块中的糖分、蛋白质、氨基酸等各种物质会进行生化反应,生成众多的生香成分。同时,在反应的过程中,糠醛类、酮醛类、二羟基化合物、吡喃类及吡嗪类化合物会逐渐产生,这些物质都是决定酱酒香气的重要成分。筛选酿酒微生物:当温度逐渐升高,曲块内的微生物被筛选出来,生香类的细菌最多,其次是起糖化作用的酶类,具有发酵作用的酵母菌含量最少。这些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微生物体系,能起到生香的作用。生成氨基酸:高温大曲具有很强的蛋白质分解能力,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下,会被分解成氨基酸。当曲块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在发酵过程中生成的酮酸就会越多,进一步产生的羰基类化合物以及高级醇等呈香物质也就越多。酱酒的酒曲为什么只能是高温大曲? 一般来说,酱香型白酒所使用的酒曲必须是百分百的高温大曲,而浓酱兼香则是80%高温大曲+20%低温大曲,浓香型白酒、清香型白酒的酒曲所需要的温度逐次递减。 在高温制曲、高温堆积、高温发酵的“三高”工艺中,酿酒微生物会形成耐高温、耐高浓度乙醇、耐酸度的特性,这些特性会使酒曲的生香功能更为突出,风味层次更加丰富。换句话说,高温大曲能够赋予白酒更为醇厚浓郁的“陈味”,以初步确定酒体的香型,这就是为什么正宗的大曲坤沙酱酒都只能用高温大曲进行酿造。 只有恪守最严格的工艺要求,才能酿出让消费者满意的酱酒。东方国宾酒业遵天时,守匠艺,每年都在端午时节制曲,全程采用高温工艺,严把质量关,以最优质的高温大曲酝酿最醇厚的酱香。
2022-08-09查看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