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赢,创造未来,东方国宾酒业开启全国火爆招商!
2022年,酱酒热进入了中场阶段。在这样“酱酒热”的环境和消费市场的变化下,东方国宾酒业扎根茅台镇核心产区,用品质品牌布局酱酒市场,并隆重推出东方国宾陈酿和东方国宾精品陈酿这两款超级大单品。“正宗+健康”,双核竞争力赋能一瓶好酱酒近年来,在白酒品类中,酱酒的健康属性赋予了其高价值和高回报的特征,是现代健康消费追求的目标,是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一瓶真正好酒的期待。东方国宾酱酒从本质上赋予经销商们正宗的好酱酒,其体现在“产地正宗、原料正宗、品质正宗、工艺正宗”四个层面。东方国宾酒厂伫立于茅台镇核心产区,酿酒之水全部源于赤水河,酿酒原粮特别甄用茅台镇独有的红缨子糯高粱,传承使用标准的“12987”酿造工艺进行酿造优质的大曲坤沙酱香酒,并坚持生态窖藏5年,让酒体中有害的易挥发物质通过氧化还原,酯化等物理反应挥发掉,实现东方国宾精品陈酿和东方国宾陈酿都具有“正宗+健康”的双核产品竞争力。好产品,好品牌,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平台专家表示,清晰的产品架构是当前名酒企业的核心特征及发展趋势。东方国宾酒业构建2款超级大单品,无论是从品质,还是价值,都能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也给商家带来更加安全的保障。东方国宾用20年的坚守和匠心打造出更健康的正宗酱酒,为了让酱酒珍贵不再昂贵,零售价特别定在300-600元这个价格线,实现以亲民的价格定位,为更多的商家和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让更多的消费者都能喝得起优质大曲坤沙酱香酒。好产品是好品牌的基础,好品牌则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平台。品牌势能提升与其匠心品质相互助力,成就了东方国宾酱香新领袖的行业地位。抢占酱酒资源,抢占合作机会,拥抱财富机遇未来酱酒的竞争将是产区与品质的竞争,资源与创新的竞争,品牌与地位的竞争。东方国宾在这些竞争要素中拥有绝对实力,这是东方国宾能够为经销商赋能的最大资本。对酱酒来说,好产品依然属于稀缺资源。由于酱香酒酿造工艺复杂,酱香型白酒年产量还不到60万吨,占行业总产能的8%左右,而正宗大曲坤沙酱香白酒更为稀缺,占全国白酒产能的比例还不到1%。东方国宾属于正宗大曲酱香白酒,其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代理权的稀缺。2022年,抢占正宗大曲酱香白酒资源,抢占合作机会,拥抱财富机遇,成为了今年持续酱酒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代理酱酒进入市场的好时期,东方国宾酒业具备优秀的品质、品牌、技术与团队等综合实力,与东方国宾这样拥有雄厚实力的优秀品牌携手发展,能更快速的建立人脉平台,销售网络,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贵州东方国宾酒业有限公司诚邀全国代理商的到来,共创共赢!
2022-06-08查看详情 >>东方国宾:悠悠粽香迎端午,一盏佳酿寄安康
五月五,麦浪黄,烟火人间是端阳。无论天南海北,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会隔着万千人海,以不同的风俗迎接端午。挂荷包,饮雄黄,赛龙舟,粽飘香……这些习俗携带着古老而鲜活的记忆,循着汨罗江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岁月。古时,五月初五本是夏季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由当时的祭龙仪式演变而来。后来又有了屈原在此日投江的故事,这一天便被赋予了更为浓烈的爱国主义色彩,蕴含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味。淡饮雄黄,浅念安康“端午饮酒,病魔远走”,农历五月初五,是阴气上升、阴气与阳气开始争斗的时节,蚊蝇孳生、百虫出动、暑毒盛行。雄黄本属矿物,可消菌杀毒,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因此,饮雄黄酒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还有一些地区会饮艾酒、菖蒲酒、五加酒,也是为了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端午祈福不仅仅是为自己,也是为了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屈原在端午这天投江殒身,屈原家乡的人们为了不让水中的蛟龙吃掉屈原的遗体,会往汨罗江中倒雄黄酒,以驱赶恶龙,保护屈原的肉身。久而久之,端午饮酒也就成了人们约定俗成的习惯,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景。端阳水满,金麦飘香每年端午正是农忙的时节,秧苗茂密,麦芒泛黄,田间尽是忙碌的身影。恰逢此时成熟的有机冬小麦是东方国宾大曲酱酒的重要原料,含有丰富的淀粉,还有少量的蔗糖、葡萄糖、果糖、麦胶蛋白和麦谷蛋白等成分,在经过润粮、粉碎、踩曲、发酵重重工序以后,变成高温大曲,进一步促进酱酒发酵及产香。端午一到,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这时,茅台镇的美酒河也迎来了汛期,河岸含有大量矿物质的紫红色泥沙被雨水冲入赤水河,经过砾土岩的渗透,溶解于水中。东方国宾的酿酒匠人正等着河水沉淀清澈,用这富含微量元素的河水,酿出一坛坛醇香佳酿。麦浪金黄,河水满堤,看似是时节变化,其中却深藏着酿酒人的良苦用心。粽叶盈香,酒诉衷肠五色新丝缠角粽,酱酒一杯相与共。各地的风俗虽然不尽相同,但吃粽子却是始终不变的默契。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南北各地的粽子特色不一,花样繁多。北方的粽子大都是甜粽,多以红豆、红枣、蜜枣为馅料,用芦叶包裹成三角形或斜四角形。相比之下,南方的粽子就更为丰富,口味有甜有咸,馅料还有五花肉、腊肉、香肠、蛋黄等食物,口味多变,富有特色。要说粽子的吃法,古代的文人墨客是极有发言权的。苏轼有“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孔武仲也爱“粽剥雪肤明席上,酒倾玉骨映杯中”;欧阳修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美酒清尊共”也仪式感满满。好酒酬佳节,酱香蕴端阳。或是为了纪念,或是为了祈福,尽管缘由不同,但无论是古时还是现在,端午与酒都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牵连。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端午佳节,斟一杯东方国宾酒,与家人笑语晏晏话家常,感受岁月蕴含的绵绵温情。
2022-06-02查看详情 >>白酒执行“新国标”,东方国宾初心不改超标准执行!
2022年6月1日起,《白酒工业术语》及《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白酒新标准将正式实施,此次修订的国家标准对白酒、调香白酒等做出准确定义。接下来我们具体看一下,新国标有哪些重要的变化?“新国标”明确:白酒必须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粮谷”指谷物和豆类的原粮和成品粮,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并辅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东方国宾酱酒的主要酿造原料是茅台镇本地红缨子糯高粱、小麦和水。“好酒需好粮”,为了狠抓“源头”,东方国宾酒业在茅台镇构建有机红缨子糯高粱种植基地,开展特定的绿色有机原料培育,严格把控品种、种植、收获的每个环节,安排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全程监管和跟踪,专注于“从源头保证东方国宾酱酒品质”。“新国标”中明确:白酒不得使用任何食品添加剂,只有使用固态法酿造而成白酒才能归属于白酒。如在酒基中添加食品添加剂调配而成的,则被定义为“配制酒”,属于调香白酒,不再属于“白酒家族”。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态法白酒都不再属于“白酒”,也是属于配制酒。白酒因为酿造工艺分为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固液态法白酒。(1)纯粮固态酿酒,即固态粮食配料,发酵,蒸粮蒸馏所得的白酒,因需要直接用高粱,小麦,大米等粮食直接发酵蒸馏取酒,5斤粮食酿造1斤酒,所以生产成本是最贵的。东方国宾酱香酒都是采用纯酿固态酿造,酿造原料仅为高粱,小麦和水。(2)液态酿酒,即直接用食用酒精经过降度和勾兑技术进行调兑而成,这种的生产成本是最便宜的,俗称酒精勾兑酒。(3)固液结合,也叫半固态发酵,生产成本介于二者之间,很多市面上的大米酿造的白酒就是采用固液结合的生产方式。在酿制过程中,东方国宾酱酒不添加香精香料、食用酒精等任何食品添加剂,其香气成分全部是在自然发酵酿造过程中自然形成。在勾调时,东方国宾酱酒不添加一滴水,全程都是以酒勾酒,让技艺精湛的勾调大师用不同轮次,不同香型的酒以不同的比例进行勾调组合,辅以一定比例的陈年基酒,形成独特的口感和风味,让东方国宾酱酒更醇更香。“新国标”中明确:在“新国标”实施后生产上市的白酒,只有粮谷酿造、无添加的白酒才可在瓶身或包装上标明“白酒”二字,其余的则被归类为“配制酒”或“调香白酒”。消费者在购买白酒的时候,可以认真看清瓶身上的标签,查看标签信息,看它是否符合白酒标准。“新国标”对白酒进行了重新定义,让白酒回归传统酿造,对带动国内白酒行业的品质提升、规范白酒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新的白酒市场格局下,东方国宾酒业将始终坚持“行稳致远”的发展定律,以远超行业标准的水平严格要求自己,推动自身不断进步,持续为市场供应优质酱酒。
2022-06-02查看详情 >>酒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浅谈我国史上各朝代酒文化!
古语有云:“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中国酒文化历经千年沉淀,5000年的文明史,处处都有酒文化的身影。酒,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不单单是一种客观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经历几千载的时光荏苒,每个朝代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酒文化,古人用他们的智慧不断将酒文化推向高峰。两汉时期在汉代之前,酒是达官贵人,皇家贵族祭祀所用,它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然而到了汉朝,饮酒之风开始在全国盛行,酒不再是统治阶级的专有物,上至皇家贵族,下达平民百姓都可以享受,不管是在宴请、红事、白事、传统节日上都可以看见酒的身影。两汉时期的酒文化尤为繁盛,酒跟各种节日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酒文化,像过年时喝的就是椒柏酒。西汉时期酒馆众多,酒馆门口还会筑起一个高台,古人称之为“垆”,“文君当垆”就是一个十分有名的酒典故,相传司马相如和妻子卓文君私奔到四川临邛开了一间小酒馆,卓文君打扮得很美,当街揽客,司马相则穿着大裤衩在旁边洗器皿,故有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这段佳话。魏晋时期在魏晋时期酒文化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大家喜欢通过喝酒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一代枭雄曹操借酒消愁,遂发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感慨。魏晋名士刘伶也是个酒狂,出门游玩一定要带上酒,酗酒无度,一边痛饮一边吟诗作赋,直抒胸臆。因醉酒写出传世之作的还有王羲之,同友人在兰亭聚会,半醉半醒之下写出《兰亭集序》的佳作。与刘伶饮酒的散漫不同,魏晋贵族喝酒十分讲排场,聚会时要安排美女陪酒,如果不把酒喝完,陪酒的酒妓就会受到惩罚。唐朝唐朝经济空前繁荣,以首都长安为中心向四方辐射,酒市众多,诗句“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人不闻乐”。虽是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却反映出酒的受欢迎程度。当时长安酒肆林立,人头攒动,街道两侧布满小酒馆,绵延数十里,人们都是掂量自己带了多少钱就喝到哪。唐代酒文化达到了巅峰,与酒结缘诗人的也不少,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等人被称为“醉八仙”,据说有一天贺知章没带酒钱,还是李白解下腰间佩饰替他还钱的,这就是著名的“金龟换酒。还有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在旗亭饮酒论诗,成为著名的“旗亭画壁”。翻阅唐代众多名文佳作,无不透露着丝丝酒香,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的《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酒从物质层面转向了精神层面。唐代对于酒的政策比较宽容,没有严格的禁酒制度,还开放酒的生产和销售,但是要收税,所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喝酒也算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宋朝到了宋代,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农民百姓,几乎每个人都爱喝酒。宋朝多文人,酒成了他们附庸风雅的利器。著名词人李清照是历史最有名的女酒鬼,从花样少女喝到少妇时期再到亡夫生涯,酒贯穿了她的一生,因酒也创作出不少名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宋朝的饮酒业,不管是规模,还是数量,或者经营,可以说是继唐代后的一个高潮,在《水浒传》中,讲到宋朝喝酒的就有600多次,可见宋朝酒文化之繁荣。另外,宋朝为了限制民间私自卖酒,实行“榷酒制”,全部由政府统一经营,有“正店”、“脚店”之分,正店就是获得了酿酒权的店铺,而脚店则没有,只能从正店批发。元朝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好饮酒,所以元代的佳酿也比之前的要丰富,烧酒、葡萄酒、黄酒、马奶酒、果酒,应有尽有。在当时,酒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大到婚丧嫁娶,小到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很多民间家庭还学会了酿酒技术,满足自家饮酒需求,甚至可以拿到市场去卖补贴家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酒的商业气息更浓,民间各种高档酒楼,酒旗招展,文人喝得高兴,直接在墙上赋画,成为宣传招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还下令建了十六座酒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奢靡之风到处弥漫,官员们整日待在酒楼里饮酒作乐。酒在那个朝代已经是助兴的必备品,也是人与人增进感情的桥梁。到了清代,酿酒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白酒、黄酒、果酒,啤酒,露酒、金酒、烧酒各有千秋。清初,陕西人还酿出了绵阳大曲。待葡萄酒、白兰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酒文化也翻开了新的一页。酒文化就像是中华文化的缩影,一杯酒,浓缩了一部中国历史。酒中有故事,故事中亦有酒,只待后人细细去品味酒中千滋百味。
2022-05-30查看详情 >>酒与祭祀 | 酒之于世,礼天地,事神灵
《酒概》中记载,“酒之始为祭祀也”,酒以成礼,酒与礼的结合从早期的祭祀活动开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沿袭至今,无论是家族的大型祭祖活动,还是平常祭奠亲人,亦或者逢年过节缅怀逝者,酒都作为祭祀活动的主角,起着传达心愿、告慰神灵的重要作用。酒与祭祀的起源祭祀文化由来已久,上古时期,酒还未出现时,人们就会用水或者血来祭祀,谓之“玄酒”。最早用于祭祀的酒叫做柜鬯酒(“鬯”与“唱”同音),这是一种每逢重大节日或者活动庆典时用到的香酒,后来又慢慢发展为“五齐三酒”。“五齐”是指泛齐、醴齐、盎齐、缇齐、沈齐五种酒;“三酒”为事酒、昔酒和清酒。早期,主持祭祀活动的人是巫师,巫师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神一般的存在,会治病,能驱魔,还能为人们消灾祈福。后来,主管祭祀活动的“祭酒”出现了,这不是祭祀活动的名称,而是古代的一种官职。据《仪礼·乡射礼》记载:“获者南面坐,左执爵,祭脯醢。执爵兴,取肺坐祭,遂祭酒”,这便是祭酒的一整个流程。再后来,祭酒的人也泛指家族中年长的人或是德高望重者。祭祀属于“吉礼”,有着很高的地位,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祭祀方法也有所区别,所蕴含的感情也不尽相同。祭天地“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在农耕时代,人们的一切收获都要靠“天”和“地”,想要来年有收获,就得回馈天地。而且,酒也是上天赐予的产物,因为有了粮食,才有了酒的出现。这就是为什么祭祀的时候会把酒洒在地上,有的还会用手指蘸取酒液,洒向空中。这样的行为都是表达人们的感恩之心,同时祈求来年也有好的收获。汉代,祭天地这个行为被称为“祭社”,“社”是指社稷之神,而“社稷”又分为土地神和谷神。到了宋代,这样的活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演变成了一种节日习俗。陆游曾写道:“倾家酿酒无遗力,倒社迎神尽及期,先醉后醒惊老惫,路长足蹇叹为迟”,孟元老也在《东京梦华》中提过,“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都是描述祭社之日的场景。祭神灵除了天神和地神以外,关乎到人们生活的还有山神、水神、石神、火神、雨神等神灵,那时候的人们认为,与人类息息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是源于神灵的恩赐,是他们给了人们生活所需要的种种资源。每年农历八月八日是潮神的诞辰,古时候,在江河边生活的人们会在当日祭拜潮神,准备好宰杀的牲口,备上好酒,以求风调雨顺。祭神灵时,要一边默念说祝祷词,一边手持杯盏,把洒到地上。洒酒的方式也有讲究,先将酒液在地上洒三点,然后将剩下的酒以半圆的形状一次性洒到地上,表示心献之礼。这一仪式,后来渐渐发展成为了人们饮酒之前的习惯。祭祖先/逝者中国人历来讲究慎终追远,清明扫墓,除夕祭祖,这是一直以来的习俗。受地域风俗和文化的影响,各个民族和地区祭拜祖先的方式也不一样。苗族和怒族地区的人们若听闻丧信,吊丧时都会带上酒,而丧家则会准备好酒席以招待前来吊唁的人;普米族地区的祭奠活动也少不了酒,除了酒席上要喝以外,丧者灵前也要放上好酒,就连送棺入土时,也要在墓中放上一坛好酒以告慰逝者。汉族的祭祖活动一般是在清明节、中元节和大年初一。清明扫墓时,族长会带领族人清扫祖墓,随后还要在本族祠堂中集合,由年长者主持跪拜仪式。跪拜祖先时,要按照辈分大小依次进行上香。中元节,民间也称“鬼节”,人们也会在这一天为逝去的亲人烧纸钱,准备好酒菜。某些地区的汉族人还会在大年初一这天早上祭祖,吃早饭之前,要把饭菜摆到自家的祠堂内,准备好八副碗筷和八杯酒,家中年纪最长者要在祠堂内的香炉中插三炷香,并在碗边敲三下,唤祖先们来“吃饭”。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从发现、酿造、坚守,再到赋予酒以生命的温度,祖祖辈辈如此,到今天依旧未改分毫。人们用酒和祭祀来传达对逝者的思念,表达对天地和自然的敬意,寄予生活的希望。无论是酒文化还是祭祀文化,都是人们传承千年的品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
2022-05-27查看详情 >>